《信陵君救赵论》
然则信陵果无罪乎?曰:又不然也。余所诛者,信陵君之心也。
信陵一公子耳,魏固有王也。赵不请救于王,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,是赵知有信陵,不知有王也。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,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,欲急救赵,是信陵知有婚姻,不知有王也。其窃符也,非为魏也,非为六国也,为赵焉耳。非为赵也,为一平原君耳。使祸不在赵,而在他国,则虽撤魏之障,撤六国之障,信陵亦必不救。使赵无平原,而平原亦非信陵之姻戚,虽赵亡,信陵亦必不救。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,不能当一平原公子,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,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。幸而战胜,可也,不幸战不胜,为虏于秦,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,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。
夫窃符之计,盖出于侯生,而如姬成之也。侯生教公子以窃符,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,是二人亦知有信陵,不知有王也。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,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,不听,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,王必悟矣。侯生为信陵计,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,不听,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,王亦必悟矣。如姬有意于报信陵,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,不听,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,王亦必悟矣。如此,则信陵君不负魏,亦不负赵;二人不负王,亦不负信陵君。何为计不出此?信陵知有婚姻之赵,不知有王。内则幸姬,外则邻国,贱则夷门野人,又皆知有公子,不知有王。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。
呜呼!自世之衰,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,有重相而无威君,有私仇而无义愤,如秦人知有穰侯,不知有秦王,虞卿知有布衣之交,不知有赵王,盖君若赘旒久矣。由此言之,信陵之罪,固不专系乎符之窃不窃也。其为魏也,为六国也,纵窃符犹可。其为赵也,为一亲戚也,纵求符于王,而公然得之,亦罪也。
虽然,魏王亦不得无罪也。兵符藏于卧内,信陵亦安得窃之?信陵不忌魏王,而径请之如姬,其素窥魏王之疏也;如姬不忌魏王,而敢于窃符,其素恃魏王之宠也。木朽而蛀生之矣。古者人君持权于上,而内外莫敢不肃。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?赵安得私请救于信陵?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?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?履霜之渐,岂一朝一夕也哉!由此言之,不特众人不知有王,王亦自为赘旒也。
故信陵君可以为人臣植党之戒,魏王可以为人君失权之戒。《春秋》书葬原仲、翚帅师。嗟夫!圣人之为虑深矣!
贺知章·唐诗三百首(1首)
《唐诗三百首》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。唐朝(618年~907年)二百九十年间,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,云蒸霞蔚,名家辈出,唐诗数量多达五万余首。孙琴安《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·自序》指出,“唐诗选本经大量散佚,至今尚存三百余种。当中最流行而家传户晓的,要算《唐诗三百首》。”它是中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。
- 年代:
- 全部
- 唐代(318)
- 作者:
- 全部
- 杜甫(40)
- 李白(34)
- 王维(28)
- 李商隐(24)
- 孟浩然(15)
- 韦应物(12)
- 杜牧(10)
- 刘长卿(10)
- 王昌龄(8)
- 李颀(7)
- 岑参(7)
- 卢纶(6)
- 白居易(6)
- 柳宗元(5)
- 张九龄(5)
- 张祜(5)
- 元稹(4)
- 韩愈(4)
- 刘禹锡(4)
- 温庭筠(4)
- 崔颢(4)
- 司空曙(3)
- 钱起(3)
- 李益(3)
- 韩翃(3)
- 马戴(2)
- 王之涣(2)
- 常建(2)
- 崔涂(2)
- 沈佺期(2)
- 祖咏(2)
- 刘方平(2)
- 孟郊(2)
- 高适(2)
- 许浑(2)
- 宋之问(2)
- 朱庆馀(2)
- 元结(2)
- 王翰(1)
- 郑畋(1)
- 陈陶(1)
- 丘为(1)
- 张旭(1)
- 陈子昂(1)
- 张乔(1)
- 裴迪(1)
- 杜荀鹤(1)
- 王勃(1)
- 戴叔伦(1)
- 韩偓(1)
- 柳中庸(1)
- 王湾(1)
- 李端(1)
- 杜审言(1)
- 贾岛(1)
- 王建(1)
- 金昌绪(1)
- 皇甫冉(1)
- 皎然(1)
- 张籍(1)
- 贺知章(1)
- 张继(1)
- 骆宾王(1)
- 张泌(1)
- 杜秋娘(1)
- 崔曙(1)
- 綦毋潜(1)
- 薛逢(1)
- 李隆基(1)
- 西鄙人(1)
- 秦韬玉(1)
- 权德舆(1)
- 刘昚虚(1)


